2024-11-23 20:34:05|已浏览:86次
近年来,为青少年儿童的上学时光里撒下美好的种子,成为了当下家庭教育面对的时代新命题。
“你喜欢上学吗?理由是什么?”你问过孩子这样的问题吗?孩子又是怎么回答的呢?日前,记者走进学校,试图解开孩子、家长、学校、社会各自的答题“方程式”。
关于上学,孩子这么看
你喜欢上学的理由是什么?
问题一抛出,彭浦新村第一小学五(5)班的几个孩子几乎在同一时间举起了小手。“当我回答出了一个大家都不会的问题,同学们为我鼓掌的时候,我觉得上学很棒。”女孩伊伊说道。“一开始,我在这,我的目标在更高一层,每次的学习和测试都能帮助我一步步靠近目标,这种满足感让我充满了上学的动力。”颇有小大人风范的男孩小宇一边比划一边回答。
“有体育课的那天,我特别喜欢上学,和好朋友一起在阳光下玩游戏真的很开心。”女孩茜茜兴奋地说。“我超喜欢语文课,每次表现好的时候,我都会收到唐老师的表扬小卡片。”坐在一旁的男孩小琦连忙补充。
从孩子们的回答中,记者总结出了小学生喜欢上学的几个关键词:成就感、轻松氛围、友谊、老师的表扬。
而对于上海市行知外国语学校初二(3)班的学生们来说,期待上学的理由则更多来源于人际交往需求和对知识的兴趣。
不少学生表示,在学校和同龄人一起有共同话题,不像在家里那样无聊拘谨。“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在家里会被父母责怪,但是在校能收到同学的鼓励。”学生小亮说道。
“我喜欢上学,因为我有想考的大学和想做的职业,上学能帮助我完成这个目标。”一个女生坚定地告诉记者。“我喜欢政治和军事,上学能让我更好地了解世界发生的大事和国际形势。”另一个男生表示。
我们为什么要上学?
在彭浦新村第一小学五(5)班的教室里,稚嫩的孩子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1.为了长大以后拥有更多的选择和更好的生活,为了买菜可以不用看价格。2. 知识和生活是有联系的,不上学,长大就成文盲了。3. 为了实现这句话:你所拥有的可以支撑你所想要的。
而在上海市行知外国语学校初二(3)班的孩子们眼里,上学似乎还有着其他的意义。有学生表示:“学校就是一个小型社会,有你讨厌的人,也有你喜欢的人,上学可以提前教会我们如何跟不同的人相处,锻炼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还有学生表示:“现在是AI飞速发展的时代,将来的很多学科知识都会被人工智能代替,但人类是科技的主人,我们需要努力学习以锻炼大脑中的创造力,从而给AI发展指引方向。”
谈及乐学,老师这般想
从孩子们的分享中可见,收获积极反馈与自我价值成为了他们在学校的快乐源泉。
彭浦新村第一小学德育主任唐振杰说:“其实,父母或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总会不自觉地出现‘习焉不察’。”他举例称,有的孩子将考了90分的卷子拿回家,父母的第一反应不是“哇,你考了90分,真厉害”,而是“剩下的10分扣在哪里?”。又比如,若一学生平时抄写生词全对,老师一般不表扬,但若某一次该学生抄错了,老师却会提出批评。
那么,如何让孩子从“厌学”变成“乐学”?唐振杰的教育妙招是“正反馈”。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从学生的作业情况、课堂表现、随笔内容中找寻闪光点,并特意买了许多活页日历和明信片,把肯定和鼓励的话语写在上面,每天发给不同的学生。
“没有什么比你的孩子每天开心地来上学更重要。”这是每一次家长会结束前,唐振杰都会对家长说的话。他表示,“正反馈”教育必须要家校合力,家长和老师得“牵起手”来。
现如今,为什么孩子在校很乖,部分家长还是不满意?唐振杰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因为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内驱力,对学习的投入是需要被激励的。”他认为,激励能够让孩子从“顺从”变成“投入”,家长和老师的正反馈将助燃孩子内心那颗自信的火苗,当孩子在学习上拥有了自信,便会产生好奇心和前进动力,若孩子对问题都不感兴趣,自然也不会对答案感兴趣。
在与上海市行知外国语学校初二年级组长蒙正红的交谈中,记者还收获了另一个让孩子快乐上学堂的重要法宝――营造好氛围。
升入初中后,学习体量增大,学习难度上升,孩子往往容易把“上学”当做一种压力,所以,蒙正红始终将营造快乐而轻松的成长环境作为教育中的重要抓手,除了引导家长打造健康温暖的亲子氛围,蒙正红还把自己带的班级建设成了温馨的大家庭。
当了近20年班主任的蒙正红颇受学生爱戴,常被学生亲切地唤作“阿蒙”。她坚持开展情感教育,常对自己班上的学生说:“在我们这个集体里,没有阶级分层,不论是班长还是组长,大家只是分工不同,每个同学都是这个温暖大家庭的一份子。”
走进初二(3)班,记者真切地感受到了孩子的放松与快乐,蒙正红透露称,快乐是会感染人的,良好的氛围能让人与人之间产生正向影响。
碰到厌学,家长这样做
“从上学期到这学期,儿子一共跟我提出过两次‘妈妈,我不想上学,你来接我回家吧’。”高一住宿男孩小郝的妈妈肖女士告诉记者。一次是因室友打球晚归噪音太大,睡眠浅且感冒了的小郝被吵醒后感到很烦躁。另一次则是因室友用侮辱性词汇对他进行言语暴力。
肖女士两次去接儿子回家都是在晚上,即孩子在电话里表达了“不想上学”后,她便立即出发了。“我认为,当孩子在无助时第一时间想到了父母,父母先不要去质疑和否定,第一时间把他接走就好了。”肖女士表示,“我们首先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和他共情,不要辜负了这一份信任。”
后来,回到家后的肖女士在当天晚上便给儿子进行了心理疏导,她客观指出了小郝存在的问题,并和小郝共同讨论解决这类困难的方法。果然,第二天一早,小郝便提出了想回学校上学,当天,宿舍里的同一个男孩又来找茬,这次,小郝鼓起勇气回击了。
肖女士坦言,儿子的这两次“厌学”是人际交往能力弱与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缺失的体现,但也和性格内敛有关。她说:“对于不够勇敢的孩子,我们要不断不断地为他打气,给他力量。”
“孩子偶尔出现不想去上学的想法是正常的,家长给孩子请一天假休息调整也并无大碍,这是一种家庭教育有‘弹性’的表现。”上海长征医院医学心理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潘霄表示。
作为从事临床工作19年的青少年心理问题专家,潘霄透露,在每天接诊的约70个左右的孩子中,与学习困难问题相关的比例高达70%至80%,且该情况已持续两年。他强调,学习困难问题是一个生态性问题,与校园氛围、亲子相处、同伴关系等都有关联,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个体、家庭、学校、医院、社会的共同努力。
因此,上海长征医院医学心理科最近推出了“家―校―咨―医”四位一体整合式心理治疗技术学习班,该学习班聚焦儿童青少年学习困难问题,吸引了不少沪上家长与老师的关注,虽于5月18日才正式开课,但招生通知发出的当日便已满员。
如何发现孩子是不是出现了“厌学心理”?潘霄提出了几点家长需要留意的征兆:1.孩子放学回家写作业写到很晚,且做作业时状态差。2.孩子回家后总是闷闷不乐。3.出现自伤自残行为。
当听到孩子说“我不想上学”时,潘霄指出,应首先找到专业的医生或咨询师,与孩子坐下来共同交流,聆听拒学原因,评估孩子的情况是否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如果达到了,则进行药物治疗,并需要医生、心理咨询师和学校的共同配合。如果未达到,则主要通过家庭教育调整或心理咨询的方式来帮助孩子缓解“厌学情绪”。
此外,潘霄建议,父母应每天与孩子进行15分钟的高质量交流。“不是吃饭时的闲聊,而是两个人面对面坐下来,认真地倾听对方。问一问孩子今天的心情如何,遇到什么困难了吗?有什么烦心事?”他说,“其实做预防并不难,有时候,孩子的厌学情绪很轻微,这样的谈话足以帮助他们打开心结,第二天,孩子也就能高高兴兴地去上学了。”
【记者手记】
我们为什么要上学?
很多时候,我们似乎只为身处“厌学拒学”漩涡中的孩子或家庭提供发声渠道,却鲜少让孩子们就喜欢上学的理由畅所欲言。但我想,关于上学意义的讨论理应始于学生,续于家校,终于社会。
因此,我希望从孩子们喜爱上学的理由入手,来探讨上学的意义。或许,孩子喜欢上学的理由也能为防治厌学问题提供全新的启迪。
二年级女孩的爸爸沈春华曾在采访中告诉我:“上学的意义在于激活孩子的价值感,让他们发现自己。”对此,我很认同。
有的孩子擅长写作,将来会成为作家,但如果不是课堂上的一次小练笔,他或许不会发现自己的特长;
有的孩子颇具创造力,但如果不在科学课里做上几次实验,他可能不会发现自己的天赋。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上学的重大意义也许就是让他们发现自己的“独一无二”之处。
不要总对孩子讲“我不希望10年后的你走弯路”,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陈小文说:“因为,10年后的样子,孩子现在看不到,他只能看到当下。”
立足当下,我们或许该从倾听孩子的心声开始,与孩子重新谈论上学的意义,并努力让他们在健康而美好的成长氛围中激活兴趣力,收获成就感。
彭浦新村第一小学五(5)班的学生纷纷举手,希望表达自己的想法
采访结尾,记者和上海市行知外国语学校初二(3)班学生合影
特别感谢本报道中接受采访的学生。上海市行知外国语学校初二(3)班部分学生希望在报道中留下姓名,他们是:葛嘉懿、刘周璇、邢亮、关永博、张沁宸、胡婉莹、何威霆、王梓旭、陈恩怡、陈云帆、陈淑妤、洪文洁、张歆婷、王秦添
摄影:徐瑶君
东方教育时报微信号:DFJYWX
分享:请点击手机屏幕右上角
关注:请点文章主标题下“东方教育时报”
或查找搜索公众账号
=== 从教育的视角看社会 | 从社会的视角看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