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5 16:58:02|已浏览:14次
广大二本院校对于提升含博量这事儿,明显很急。
根据规定,高校申硕,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不能低于25%,高校申博则需要达到45%。
公办院校急,民办院校也急。
一旦急急急,就容易背背背。
1.焦虑的二本院校
前年的湖南邵阳学院和河北邢台学院明显有点儿着急,也格外的有些点背。
邵阳学院一次性引进23名菲律宾亚当森大学博士成焦点。
邢台学院一次性引进13位韩国又石大学、全州大学和圆光大学的博士上了微博热搜。
别管菲律宾的高校,还是韩国的大学,虽说都是正儿八经留服可认证,但高校的招聘文件已经开始制造读博焦虑。
这里面也还有一些师范类高校在凑热闹。
政策归政策,现实归现实。
2021年中国留学生海外留学目的地前20大目的地排名。
韩国第5:59334人
马来西亚第7:38714人
泰国第12:15458人
刨除菲律宾,光这仨地就超过数十万的留学生规模,还真不是想禁就能禁得了的。
某省原本由于邵阳学院的“水博事件”,想来个一刀切,但引起了留学生们的强烈抗议。
省厅最后决定只要有QS排名就行。
到了学校这里,一般要求最好前500,最差也不能1000名开外。
对于读博群体来说,冰火两重天。
2.国内读博太难了
有一说一,国内读博太难了。
延毕
根据现有的公开数据,就以2018-2020年为例,博士延毕率平均高达63%。
10个在读博,妥妥6个在延毕。
老师等不起,学校也等不起。
如果有这么一种“学制短”、“门槛低”、“通过率高”,而且教育部都能认可的博士学位。
亲,请告诉我一个拒绝的理由?
学费
关键费用实在是太诱人了。
不是国内读不起,而是海博更有性价比。
仅需培养校内硕士教师,花费少,寒暑假,不耽误正常教学,还没有语言门槛,简直就是“天赐博士”。
收入
当前读博群体至少八成是脱产博士。
脱产意味着什么?
哪怕不算延毕,三五年内你每月只有几千的助学金。
对于有家庭的老师来说,这点杯水车薪是家庭背后的车贷、房贷、子女教育不可承受之重。
所以公办院校组团赴外攻读博士学位也就不足为奇。
既然一箭多雕,那谁不组织谁傻子。
毕竟,你攻读的时候还有国家、学校、专业之分,回来之后,在统计报表里再高大上的博士也不过都是一个数字。
3.水博太香了
年少不知水博好,错把难博当成宝。
对于那些既不想换学校,又不想太努力的老师来说。
水博就是那个天选之子、Mr Right。
虽然有的学校没有亚洲排名,甚至亚洲排名600多名开外。
但人家要求低啊,这个世界哪有那么多既要也要。
别管学校水不水,学校对于含博量的要求可是实打实的。
眼前追求的就是数量,在数量都没有满足的情况下妄谈质量太奢侈了。
很多网友觉得菲律宾的水博事件会打击老师去水博的积极性。
还么想真是太单纯了,不但不会打击,就目前夫子所了解的情况来看,很多二本院校和老师的积极性更高昂了。
虽然有个别学校下了“逐博令”,但只要你是博士你不挑地方,根本就不可能愁就业的高校。
4.二本院校逃不掉
博士虽然年年都在毕业。
但相当一部分都想涌入985、211,或拥有硕博士授权的高校。
普通高校的博士占比,压根儿连20%都不到。
在普通高校真读了博有科研实力,职称一评,头衔一有,难保不起二心。
倒是那些老老实实就水个博士的本校硕士教师大多数不会往外跳槽,也很难往外跳。
毕竟高校教师队伍的含博量逐年提升。
外面的世界竞争更残酷,能在眼前的高校孤独终老也不失为一种理性的选择。
不用太把博士学历光环化,博士只是一个学位。
博士最大的作用是用来破门槛,而对高校来讲,学术能力才是博士头衔之外人才引进最看重的东西。
当然,就眼下来说,也就只有菲律宾们能拯救二本院校惨不忍睹的含博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