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0 17:33:38|已浏览:1次
课程的类型
在教师招聘考试里面,有一个知识点是课程的类型,课程的类型包括学科课程、经验课程、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等诸多课程。这个知识点主要以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考察为主,但对于每个课程之间的区分,让广大考生都非常苦恼,直呼很容易搞混,基于这个情况,我们中公教师就对综合课程的基本形式进行一个解释,希望可以帮助广大考生。为了帮助大家的备考,现针对此知识点进行详细梳理,将易混淆的知识点能够一一攻克,提高做题的准确率。
1.按内容属性可以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经验课程学科课程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是当今世界各国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类型。主张分科设置课程,即从学科知识整体中选取关联密切的内容组成一门学科,分科组织教学。强调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注重对知识的系统学习。学科课程就是单科设置的,可以让学生获得逻辑系统知识课程,如语文课、数学课、英语课、历史课,比如六艺里面的礼乐射御书数,七艺里面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数、几何、天文、音乐、七技里面的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都是学科课程。
经验课程:又称生活课程、活动课程。代表人物:杜威和克伯屈。主张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出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来设计课程。强调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经验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例如让学生去上修手表的课程,就是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属于经验课程。
2.按组织方式可以分为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分科课程:单科形式,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等等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分科课程是学科课程的别称,等同于学科课程,所以分科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等课程,单科设置,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的课程。
综合课程代表人物:怀特海。学科整合,主张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内容合并起来组成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与统一性;是基于各门学科内在联系编制而成的课程;是针对学科课程而言的。如:自然课是由生物、化学、物理、天文组合起来的新课程;社会课是由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四门学科组合起来的新课程,如艺术课和科学课都是由好几门学科组合起来的新课程,综合课程在考试当中还喜欢考察《XX和XX》、《XX与XX》的形式,如《道德和法治》、《品德与生活》都属于综合课程。
3.按实施要求可以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共性,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设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如语文课、数学课、英语课等课程都属于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属于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有选择地学习的课程。如在大学里面的体育课,你可以从篮球课、羽毛球课、网球课、乒乓球课等诸多课程当中选择你喜欢的一门课程来上课,修够学分,这就是未来发展学生个性的选修课。
4.按设计开发主体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国家课程:体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如语文课、数学课、政治课都是为了体现国家的意志而开设的课程
地方课程:通过课程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如广西可以开发三月三文化课程,海南可开发椰子的种植课程,内蒙古可以开发跟牛奶、奶牛、牛肉干的制作与保存等相关的课程,都可以发展当地的经济,凸显当地的地方特色,属于地方课程。
学校课程:也叫校本课程,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如河池某中学开发了国学经典诵读的课程,就属于学校课程。
注意:是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还是学校课程重点是看谁是开发主体,不要被课程内容诱导了,如广西某中学开发了介绍壮锦、壮歌、三月三文化的课程,属于学校课程,因为是某中学开发出来的课程,属于学校课程。
5.按课程任务可以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基础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基础能力。如读写算这些基础课程。
拓展型课程:重点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和视野,发展学生的特殊能力。如《珍珠的鉴赏与收藏》、《青花瓷的制作与保存》都是让人开阔视野的课程,属于拓展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态度和能力。这是一类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索来完成教学任务的课程。如《河池市的河水污染来源与危害》就是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发现问题、调查资料、调查访问,得出结论的课程,在此期间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属于研究型课程。
6.按课程呈现方式可以分为显性课程、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也叫公开课程。学校情景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显性课程的特征是计划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如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生活等提前计划要开展、直接明显方式呈现的课程表上面的课程都可以称为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也叫做潜在课程、自发课程,学校情景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这一词是由杰克逊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如学风、班风、校风、人际关系、课程表、校徽、学校里面的环境氛围、走廊的名人名言、人物格言这些间接内隐、没有计划要开展、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课程都是隐性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