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9 16:03:56|已浏览:57次
文:吴军
来自公号:走进英国课堂
全世界学子们都向往的牛剑,它们的魅力究竟是什么?
关于牛剑的历史,文化,我不在此做过多介绍,网上搜索一下,会有很全面的内容。
今天,主要来聊聊这两所世界名校培养精英的理念,以及它们另外的特色――学院制和导师制。
首先,牛津和剑桥有很大的相似性,以至于英语中有牛桥Oxbridge一词。
关于学院制的好处,牛津大主教约翰?纽曼在他的讲演集《大学的理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一书中有很好的解释。
纽曼是英国19世纪的教育家,他总结了代表英国高等教育最高水平的牛津大学几百年来的办学精髓,就是强调在大学里,学生们除了学习知识以外,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彼此成为朋友。
来自公号:走进英国课堂
大学是学生们必不可少的人生经历,缺乏了这些,大学生活便不完整了,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培养有能力服务于社会的人,而不是发文凭。
纽曼在一次讲演中这样讲述牛津大学学院制的好处:
“如果让我必须在那种由老师管着、选够学分就能毕业的大学,和那种没有教授、考试,让年轻人在一起共同生活、互相学习三四年的大学中选择一种,我将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为什么呢?
我是这样想的:
当许多聪明、求知欲强、富有同情心而又目光敏锐的年轻人聚到一起,即使没有人教,他们也能互相学习。
他们互相交流,了解到新的思想和看法,看到新鲜事物并且掌握独到的行为判断力。”
纽曼生活的年代和今天的中国有点相像.
工业革命正在进入高潮,社会对技术、管理和商业的专才需求很大,年轻人学习一技之长也能得到很好的职位,有较好的收入。
但是,当时英国的社会比较浮躁,这也和今天快速发展的中国很相似。
纽曼反对这种知识面窄、缺乏广度的高等教育理念,支持牛津大学长期坚持的以素质教育为根本的大学教育。
他多次提到将一大群好学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生活的重要性。
在学业上要少管他们,但是必须教他们对自然美德的追求,生活的知识,商业的信用,对是非的判断能力,生活品位,以及对英国的贡献。
纽曼针对当时大学教育开始出现的功利现象,提出了大学是传播大行之道而非雕虫小技的地方,并且把这一点作为对大学的基本要求。
剑桥和牛津的学院制实际上贯彻了纽曼所总结的教育理念。
来自公号:走进英国课堂
这些大学之所以为学生建立起一个大家庭,之所以让教授们和学生们生活在一起,就是为了让年轻人相互学习,并且从教授身上学到课本之外的知识。
如果学生只是慕牛剑的盛名而来,即使通过两级录取进入了某个学院,却不能和其他同学很好地生活在一起(比如别人都去唱诗班,你却在宿舍里睡觉),那就失去了到这里来读书的意义。
在牛剑,学生全部的生活以及部分课程的学习是在学院里进行的,而教授虽然名义上隶属于某个学院,但是他们日常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是在系里的。
剑桥大学的系和中国大学的系没有什么差别,它们完全是按照学科来划分的。
剑桥大学的管理是由直属学院和系这两个维度构成的,因此它的本科生培养机制非常复杂。
要讲清楚这一点,就必须先介绍剑桥大学的导师制。
剑桥的教授既隶属于某个系,也隶属于某个学院,并且指导这个学院里的若干学生。
除了指导学生们选课外,还要定期和学生交流并讨论一些问题,主要是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指导他们读一些参考书、做一些实验和引导培养他们成为社会的人。
导师还会要求学生写一些读书报告和研究报告,并予以点评。
一个新生在选定学院的同时,也就选定了导师。
一个学生如果对某个领域感兴趣,通常会选择一位该领域的教授做导师。
但是因为学生的想法常常变得很快,他们可能在读书时把大部分时间用在跟着导师之外的教授学习和做实验上。
比如牛顿在剑桥时就是这样,他的导师是希腊语教授普莱恩,但是他大部分时间是在跟着数学教授巴罗学习。
剑桥的导师对这类事情并不介意。因为这是常态,他们所担心的是自己辅导的学生最后成不了材,这对导师和学生双方来讲都非常难受。
不仅是学生选导师有压力,导师也怕看走眼,生怕招进来一个学生让自己受三年罪。
讲清楚导师制,就可以介绍剑桥的第三个特色-----一套非常复杂的选课和科研制度。
首先,剑桥一学年分为三学期。
这种学制在中国不常见,剑桥的三个学期被圣诞节长假和复活节长假分隔得非常开,也就是说12月底和4月中要分别放一个多月的假。
这样一来,每一个学期就特别短,只有8周时间,一年下来也不过24周。
在这三个8周的学期里,即10月初到12月初的秋季学期(又称为米迦勒学期Michaelmas Term),1月中到3月中的春季学期(又称为四旬节学期Lent Term),和4月中到6月中的复活节学期(Easter Term),学生们是集中上课的。
剩下的时间除了放假休息和在校内外实习工作,学生们要经历一个叫做Triposes的学习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们需要听一些各个系开的讲座,另外就是要回到所属学院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做实验,做研究,做大作业,并且准备考试等等。
理工科的课程,大部分时间是做实验;
而人文社科的课程,则要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编写很长的研究报告,每一篇报告都不比中国的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短,大约有三四十页。
这些事情,有时是学生一个人独自完成,有时则是学生组成两三个人的小组来做,但是都不轻松。
当然,指导他们的老师不可能总是教授,毕竟教授的时间也有限,有时就由教授的博士生负责指导本科生,也就是助教。
为了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剑桥大学甚至通过和远在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合作来达成这一目的。
从剑桥特殊的培养本科生的方式,你可能已经看出在那样的大学里,上课考试真的只是大学学习的一部分而已,剩下的时间学校给了学生自由,怎么利用就看学生自己了。
最后讲一句,牛津和剑桥相比美国的超级五强HYPMS(哈佛、耶鲁、普林斯顿、MIT和斯坦福),录取要容易得多,特别是对中国人来讲。
超级五强加起来每年录取的中国人一年不超过50人,而牛津和剑桥每所学校每年都会录取上百名中国学生。
因此,对于中国特别想让孩子上名校的家庭,不妨认真考虑剑桥和牛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