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7 12:35:27|已浏览:196次
据报道,近年来,不需要考试,并且足不出国就能拿到海外知名大学的学位文凭,成了不少人获取文凭的“捷径”。有利可图的市场也吸引了大量的机构、学校加入,提供令人眼花缭乱的国际文凭项目。但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相关投诉,一些机构的招生广告宣传中充斥着令人混淆的“文字游戏”,实则很多学位文凭没有含金量。
这些事之所以在近期密集爆发,也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即前两年因为疫情等特殊情况,前往国外留学受限,很多人选择了这种“人在国内、海外留学”的形式。如今到了临近毕业的时候,潮水退去,那些千奇百怪的坑便露了出来。
从媒体曝光的情况看,这些所谓的“留学”项目,大多不是学生和学校直接联系,而是由国内一些培训机构进行“代理”,学生主要是这些代理机构进行沟通。可以想象的是,这种业务主要瞄准的是外语能力有限、无法和学校直接沟通且对留学市场不甚了解的群体。
这种信息不对称,很容易被培训机构利用,培训机构对项目可以进行天花乱坠的包装,而学生却难以通过正规渠道进行核实。在采访案例中就能看到,很多人到毕业时才发现学历有问题,其实在“上学期间”如果起疑,向学校发一封邮件,或是咨询教育部下属的中国留学服务中心便可知真假,但很多学员都缺乏相关意识。
很明显,这些货不对板的所谓海外学历就是一种骗局,当学员找去的时候,不少机构已经跑路,消费者想维权也找不到对象。
对此,求学者首先应当多留个心眼。过于美好的说辞,诸如“不用考试”“人在国内”就可以获得海外文凭,还能获得学历认证云云,因其对常识的突破,首先就要打一个问号。国外的教育体系、授课模式确实各不相同,但一些道理是共通的:学历、教育如果这么水,那么多半藏有陷阱,这些高发的案例,就是一个提醒。
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当对类似行为进行规制。比如这种留学业务到底是一种办学行为,还是一种中介服务?由于缺乏明确规定,不少求学者也面临难以维权的困境。市场监管部门也应当有更清晰的界定,禁止培训机构用含混不清的字眼包装所谓的“留学项目”,让求学者明确知道自己所选择的“服务”属于何种性质。
此外,对于一些广告分发渠道,也应当加强信息审核。据媒体报道,类似的招生广告在短视频平台上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相当多的受骗者就是看到这些信息,然后逐步掉进坑里的。因此,短视频平台也有必要对类似信息进行清理,并核实相关机构的资质,不能任由类似虚假信息泛滥,四处围猎求学者。
虽然目前一些机构已经跑路,但类似的业务其实远未绝迹。可以想象的是,若不加以更有效的市场治理,未来受骗上当者还会络绎不绝。相关部门也应当顺着这些线索,对此类市场开展系统性的整顿,堵上一个个暗藏玄机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