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8 20:10:16|已浏览:56次
文|糊涂奶奶
From BeBeyond
微信号:BeBeyondG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我在哥大这学期最大的突破。我算是真的体会到融入这里的沟通和文化环境是什么感觉了。
可能这是每个留学的人都会经历的过程,我的时间长了一点。但是,融入后的感觉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
01
我是一个天生就非常容易紧张的人,尤其是在表达自己的时候。
来美国之后,这种紧张在新的语言环境下变本加厉。我会生怕别人不能一次性听懂,生怕自己不能在短时间里流利地一次性说完,搞得每天都和托福考试一样。
所以其实从去年八月在纽约落地,我每天的内心戏非常多,压力非常大,有时候会大到都不想去上课。
比如,在点咖啡的时候,心里会默念large latte至少三遍,然后能让自己在小哥问你要什么之后,能无缝衔接地把这两个单词说出来;
上课讨论的时候,每当出现一个话题,有话想说的时候,会先在脑子里绕三圈,等我要说的时候,其实讨论早已进展到另一个部分了。
还有就是在学院里走来走去的时候,会很怕遇到同学,因为聊天经常会冷场,说完how are you之后,要说些什么呢?
时间久了会很有挫败感,因为感觉自己其实可以做得更好。如果在母语环境下,应该可以聊更多话题,反应更快吧。
于是开始给自己定规矩,比如:
每次上课一定要当众提一个问题(当然了,问题自己也是琢磨好久怎么说);每次讨论一定要说话(可以第一个说,之后就像完成任务一样不用插嘴了);去学院前想想今天的天气可以怎么聊(反正吐槽纽约冬天冷是肯定没错的了)。02
这个状况一直持续到这学期开始后的一个月。有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了一些事情,之后的感觉就完全不同了。
这学期有一门课,班级里所有的同学会分成三个团队,给一个医院的客户分别解决三方面的问题。我的小组的问题是,如何加强医院的文化来提高急诊室医生的身心健康。
我们小组成员来自智利,黎巴嫩,加拿大,中国(我),还有两只纽约土著,集齐了五种语言,也算是班级组成的小小的缩影。
在经过两周的讨论后,我们小组的进展非常缓慢。别的小组已经开始做客户的采访,而我们还在做计划。
于是,在周末的课上,教授让我们停下讨论,每个人都想一想,有什么想对团队成员说,但是没说出来的话。
因为时间很短,而且是每个人轮流单独说,顺序上也很快就轮到我,根本就没时间在脑子里绕三圈,就开始“语无伦次”地说自己对于过去两周团队合作的方式以及对一些团队决定的看法:
大家不敢说自己想法或者表面客气的背后,是怕别人觉得自己太霸道感觉不好,以及怕自己的想法是不够好的。
但边说边觉得,讲得这么乱,别人听得懂么?
没想到,结果是,同学很自然地来和我确认,你是不是XXX这个意思(当然,比我说得简洁清晰),而且很感谢我说真实的想法,说有一样的感受。
这个对话给我一个强烈的感受:
无论国籍、语言、口音,文化习惯有多少差异,其实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就是真实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听不懂就好好确认,并且不断学习下次怎么说得更好。
(一般国外同学都认同“听懂”的责任在自己,而不是说话的人,所以主动找别人确认自己理解无误是大家都觉得很自然的。)
03
在体会到这个之后,我彻底放下了之前的内心戏和压力,开始用一种完全放松的心态参与每个讨论和任务。一旦不紧张之后,反而思路更多更快了。
在那个周末的下午,我不仅主动代表小组做报告,也更自然和及时地向别的同学表达自己觉得对方哪些地方特别值得学习,也敢于说出大部分人相反的意见。当天课程结束的时候,所有之前认识的同学都来祝贺我,说觉得我正在发出自己声音。
自此之后,每天的日子就开心了很多。
我开始可以和做咖啡的小哥聊天,问他为什么有六种杯型;
上课的时候开始分享自己培训的经历,因为发现其实有的理论放到中国文化环境下会变得更为复杂;
在学院里看到同学也会主动地去打招呼,说说最近自己上课的感受,吐槽作业,甚至聊自己房间里最多的东西是什么。
在这种节奏下,这星期不小心经历了来美国后最搞笑的一次对话。
04
那是在另一门课做小组作业的时候(对,这里小组作业就是这么多!),我和一个印度女生(JHA),一个韩国男生(HONG)组队,研究卢旺达大屠杀的原因。
大家都是第一年研究生,也都是国际生。我们把paper的大纲写完后就开始闲聊。画风是这个样子的:
HONG突然开始说:自己是家里的第二个孩子,所以出生的时候,所有人都觉得他妈妈这次生产会更顺利。但是妈妈在医院里躺了三天,而且看上去很痛的样子。在他出生的那一刻,所有人都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因为他头太大了)。
JHA:这就是为什么我不想生孩子。
HONG(对着我):你想生孩子么?
我: 我想啊,但是现在没对象。
JHA:没对象也可以生的,你知道咩?
我: 我知道的。
…………
△ 羡慕有对象的
然后HONG拿出了他家乌龟的照片。
HONG:你看,我家乌龟养得多大!他们认人的,只有我摸的时候,脑袋不会缩回去。这是我朋友送的,但刚送给我的时候,我很费解,为什么要送我一个要承担40年responsibility的东西??
JHA:你以后不要送我,我从来不养小动物。小时候养死过乌龟,因为我让他不断学习跳水,还养死过兔子,因为每天把它耳朵拎起来塞胡萝卜吃。
我:我养死过仙人掌(仙人掌英文是现场查的)
HONG & JHA 看着我,一副你赢了的表情。然后开始追问仙人掌死的时候长什么样子。
最后聊到JHA春假要去芝加哥看前男友,我们要看她的男友是什么长相类型,是那种很敦厚的类型。她马上澄清说,自己理想型不是这个样子的,自己每年都会有一个新的偶像,从防弹(BTS)到Usui takumi from maid sama
?
△ JHA:“it’ s not about appearance.”(我不是光看颜值的)
在我觉得跟不上节奏的时候,他们开始调侃年龄的代沟,我一听,一个95,一个92。好吧,我能聊到现在也是很不容易的。
我:我是85年的。
JHA:啊,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叫你欧妮(韩文姐姐的意思?懂的同学来说明一下)
HONG:叫大姐(他在学中文。。。)
我:
我想,这种沟通的乐趣,在我放下压力之前,是完全体会不到的。这可能才是所谓融入多元文化环境的感受:
没有人会用不同的眼光看我,我也不要因为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用不同的眼光看自己。
今天想问问大家:你有没有那种感觉融入了新环境的瞬间?
本文系授权发布,From BeBeyond周日专栏“哥大留学日记”,微信号:BeBeyondG,用“个人发展”理念辅导DIY留学申请的非常规教育机构。1999年来已有8000+学员成功进入哈佛、斯坦福等世界名校。欢迎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INSIGHT视界 诚意推荐
本期推荐阅读:
后台回复关键词【教育】,阅读文章《这部豆瓣9.1、全球5亿人看过的恐怖片,拆穿了中国教育的骗局》。
微信公众号又双??改版了…
为了让大家第一时间看到优质的海外内容
千万!千万!千万!
记得【星标】或【置顶】INSIGHT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