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2 17:20:55|已浏览:69次
1988年,西安交大神童在哈佛毕业后,毅然加入美国国籍,国内外一片骂声。然而他毫不在意,只回应一句“科学无国界,我自有打算”。
20世纪60年代,高华健出生于四川成都。
少年时期,高华健就显得尤为独特,他不仅对于书本上的知识过目不忘,课堂上反应极快,对于与力学相关的知识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1978年,高考恢复后,15岁的高华健考上了西安交大,怀揣着梦想进入了他从小就抱有浓烈兴趣的工程力学系,开始了本科阶段的学习,后来又来到美国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取得博士学位时,高华健才25岁。这样的表现即便是放眼全世界,也是罕有的。
因此,不光祖国对他抱有殷切的希望,盼望他早日学成归来,以先进的技术理论推动国家的工业发展,世界各国也有不少机会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但结果却让人意外,高华健竟然选择留在美国。听到这个消息后,无论是曾经的老师、长辈,还是家人,都对高华健的这个决定表示了不理解,劝他尽快回国,为祖国效力。
但对于这些议论和评说,高华健自己却并不在意。决定好留在美国后,他很快就继续投入了对于固体力学的研究当中。
20世纪的中国曾经长期陷于战乱之中,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起步较晚,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较为落后,科研环境自然也就不那么理想。
反之,在斯坦福大学提供的科研条件下,高华健得以接触到相对优异的资源。
于是更加迅速地取得了自己在学术方面的突破,并在2012年获得了Rodney Hill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学者。
通过运用力学原理,高华健从纳米层面出发,揭示了由柔软的蛋白质和脆性的矿物质构成的生物材料能够保持坚韧的奥秘,同时对生物系统中的黏附问题加以研究,为以壁虎等生物的黏附功能为参考的仿生材料的研究奠定了相关的理论基础。
在细胞力学方面,高华健教授也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发现。根据当前纳米技术的发展情况,可以预见未来必然会有大批的纳米材料投入使用,并最终进入大自然当中。
但纳米颗粒是极其微小的,甚至可以被生物细胞所吞噬,如果任意释放在环境中,悬浮的纳米材料可能会导致吸入者产生细胞病变或中毒等情况。
因此如果想要将纳米材料投入使用,对其安全性的探究就成了不可逃避的问题。
高华健教授的团队运用力学方式解析了纳米颗粒进入细胞的过程,细致地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和研究,解释了细胞吞噬纳米颗粒的步骤及运动规律,不仅推动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发展,也让人们对于纳米颗粒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和了解。
除了专业领域内杰出的研究成果,高华健还默默地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科研人才。
其中最有名的要属空间站总指挥王翔了。2001年,王翔在清华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后,选择来到德国继续他博士后的研究。
此时高华健恰好进入德国Max-Planck金属材料研究所任职,并担任了王翔的老师。两年后,王翔回国后进入了航天五院任职,此后20年间,中国航天的发展都少不了他的辛苦付出。
跟着高华健学习的科研人员,后来选择回国的还有其他20余人,这里面都少不了高华健从中推动。他的学生们回国后,相继投入了各自的领域当中,为祖国的科研教育和工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这时候,人们才发现,原先对于高华健的指责实在是过于狭隘了,事实证明也纯粹是无稽之谈。
虽然高华健本人没有亲自为国家工作,但他利用自己在国外的研究成果源源不断地为祖国贡献新鲜的血液,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祖国的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了基础。
清华大学航院也留下了高华健的足迹,先进力学与材料中心就是在他的参与下共同创建的。另外,高华健每年还会在国内待一段时间,和国内的学者、公司等进行学术交流,参与到国内科研工作的建设中来。
高华健迄今为止的人生经历绝对是优秀的,但同样也是引人深思的。他用亲身的行为不断提醒着人们,不要太着急的评判一个人的选择,时间长了,自然就能辨别出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来源:记录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