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8 12:02:28|已浏览:116次
儿童画似乎无技巧可言,但许多艺术大师却都对那些涂鸦之作激赏不已。与此相类的情况是原始绘画和民间绘画。自从它们被审美的慧眼发现,被重新评价以来,艺术家们居然纷纷从中汲取灵感。排除人们猎奇的成份,这些稚拙绘画确实蕴含了感人的内涵,这就是人类或个体在童年期那种初原的、朴质的生命感受。
就儿童画而言,它那颇具原创意味的稚拙笔触,既放射出开辟鸿蒙的生命之光,又折射着儿童的智力萌芽、感情雏形、体质发衣和人格进步。这种独特的内涵,成年人已不可能重复,却又向往不已。
当然,儿童还欠缺对工具材料的驾驭能力,他们的图式都极其简单粗糙。但感受的初原性和技能的稚拙性,恰好佳趣天成,形成了打动我们的稚拙风格。稚拙艺术就以其稚拙取胜。技能虽稚拙,但它既然已传达了某种东西,感染了人们,就说明它是有价值的。它们应该经得起艺术规律的检验,能被艺术理论所认定。
这里仅以儿童画线条为例:艺术家们无洒倾倒于它的自由可爱,这就已证明它是有质量的。你可以说这种技巧并非出于自觉,但却是出于自然。对这种质量,完全可以加以解析。
我观察过许多低儿童作画,一方面他们作画时毫无心理负担,有一种满不在乎的大气,所以线条游行自在,绝无拘谨呆板之感;另一方面,他们的小手控制能力尚差,画线过程必须全力以赴,绝不马虎,这又避免了油滑轻薄之弊。能同时做到这两点的艺术家,并不是很多的。所以这种高水平绝非对儿童的溢美之辞,而是完全可以一视同仁的加以评判的。这水平不由功力所致,而是幼儿的生命状态所致。正是生命之初天生的艺术胚芽,成为有独特审美价值的现象。
当儿童产生心理障碍、性格问题,或被成人干扰和扭曲,他们的画就不可爱了。儿童不断长大,优势也会渐渐失去。但他们曾有的状态不会毫无意义。这种状态曾给艺术家们以启迪,也应该给美教工作者提出重要的课题:能否开发利这一“自然资源”为儿童的艺术和人格发展服务?对此,我们也许可借用苏东坡评论某诗人的句子概括如下:低幼儿绘画“虽可爱,却不可恃;虽不可恃,终不可弃”。放弃这一问题,将使我们失去一个有意味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