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百学网!

全国切换城市

咨询热线 13552901487

百学网 > 新闻资讯 > 兴趣爱好 >  少儿音乐教育:合唱发声训练的基本要求

少儿音乐教育:合唱发声训练的基本要求

来源:爱必学

2021-07-23 16:42:59|已浏览:175次

合唱是一种集体声音的演唱,具有很强的共性特征。训练合唱声音的协调一致和声部音响平衡,使其符合合唱作品层次与起伏变化的需求,就要使各声部在音色、音质、音量等方面的相对统一。否则,无法进行合唱作品的艺术再现。每个合唱个体的个性必须融入集体共性声音之中。在合唱发声时,合唱群体均要保持基本一致的喉器稳定,喉咙充分打开,贴着咽壁发音,张开眉心、上下联动吸着唱,声音全部搭在气息线上,不能有一个音脱离这个气息轨道,声音均匀、连贯、有力度,气息通畅无阻,声区转换不露痕迹,共鸣腔体运用得当。以下介绍几种合唱发声训练的几个要点。

1.松弛打开咽喉区

喉部区域的松弛是合唱训练的关键。喉头是合唱个体发声的核心部位,也是合唱声部稳定的基础。一般来说,合唱个体喉头位置低于说话状态,喉头处于吸气位置,包括字与字、句与句的转换,喉头都要始终处在这个位置,不能向上、向下游移,在“哈欠”状态下完成开喉。

2.扎实推进中声区

每个合唱个体的中声区都是歌唱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中声区,就不能参与合唱。初学者应重视中声区练习,多在中声区下功夫,不要急于向上或向下扩展音域。从中声区小音量开始,经过一段时间巩固以后,感觉中声区各音圆润、自然、流畅,气与声配合自如、甜美,再慢慢向较高一点或较低一点的音域扩展。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否则一开始就猛练高音,不但不会获得正确的声音效果,反而会摧毁声带。中声区的声音不要强求音量,要追求音色优美和声音灵活,要把声音灌满喉咙,但不能太靠下,防止声音后倒。当软腭能自然抬起,有意识贴着后咽壁吸着唱,声音日趋稳定并畅通时,可以注重向前的反射和推力。中声区反射点在上齿背后或硬腭,做到吸气深,有弹性,状态积极,声音连贯、统一、圆润。

3.平稳过渡换声区

每个合唱个体都会有个换声区。也就是从低音往上唱时,会有一二个音唱得困难,声音出现不统一,有卡壳现象,这个区域可以算作换声区。解决换声区几种方法:一是在过渡换声区时,多用“惊讶”状态调整。二是用母音转换方法做好真假声的结合。三是练声时加强“哼鸣”练习,如闭口打哈欠状态,气息和喉头下沉,舌根放松,双唇微闭,口腔尽力张圆,鼻、咽腔充分扩张,让气息宽阔地沿着咽壁、鼻腔壁进入头腔,引发口、咽、鼻腔及各窦室的声音共振。换声区解决的好坏,决定着高音区的开发和运用。

4.逐级稳固高音区

有一个结实、明亮、圆润、金属般的高音区对合唱个体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唱高音时,两颧骨要进一步积极开放,整个歌唱状态更加兴奋,随着音高向上,下巴尽力向下,向两侧拉动,小舌头提起,使喉咙进一步张开,喉头不随音高往上移动,反要逐步下降,保持吸气的状态,进行“感觉转移”。一是把声带感觉转移在胸口,唱每一个字都不要离开这个支点;二是转移咬字吐字部位,感觉在喉下或胸前换字,有专家提倡“贴着肩膀换,在脖子根换”。这样唱的时候,喉咙最容易打开,而且声音比较容易垂直,容易进入头声,容易找到高音的焦点位置。另外,男高音声部可练习关闭唱法。关闭不是把声音关进去,而是要更好地把声音放出来,把中、高音区统一起来。关闭唱法一般是指在中声区用较明亮的“a”逐步到“o”,到了换声区再转换“u”母音形态。如果过多的用“a”音唱,声音会发白;过多的用“o”,声音又发暗。

5.合理运用共鸣腔区

共鸣腔体的运用是指合唱发声时,气息冲击声带发出声音后,引起人体各共鸣腔体振动。人的声带是极短的振动体,它发出的声音是微小的,主要靠胸腔、口咽腔、头腔共鸣混合共振产生共鸣而扩大。由于共鸣产生泛音,声带发出的复音会得到美化,达到宏亮、丰满、悦耳、动听的效果。共鸣腔体可调节声带发音的大小、明暗及音色上的变化,并能调整其高度。合唱发声时,每个合唱个体需要掌握好各自共鸣声区的混合比例,使共鸣腔保持平衡,获取良好的“混合音”后,积极地与声部群体音响融合。在音色上,合唱个体要努力把自己的音色与声部靠拢,紧紧“贴”在声部共同的音色上;在音量上,控制自己声音的大小,不可强于声部其他队员的音量。唱高音时头腔共鸣运用较多,口咽腔、胸腔处于服从地位;唱中音时声音要求圆润、流畅,口咽腔共鸣多一些,胸腔、头腔共鸣处于服从地位;唱低音时声音低沉、浑厚,以胸腔共鸣为主体,掺入口咽腔共鸣和头腔共鸣。

相关内容推荐:

MAX-Camp北京 | 八月启动,艺术音乐主题研学营,学玩间认知山海

以上信息整理自网络,如需了解最新相关信息请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