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百学网!

全国切换城市

咨询热线 13552901487

百学网 > 新闻资讯 > 兴趣爱好 >  民族唱法技巧――民族唱法共鸣的运用

民族唱法技巧――民族唱法共鸣的运用

来源:爱必学

2021-07-23 16:40:51|已浏览:82次

使用各种不同的共鸣方法来变化音色和音量,润饰唱腔,表达情感。

1.全面地平衡地使用共鸣腔体。充分发挥鼻腔(头腔)、咽腔和喉腔的共鸣,适当地运用胸腔共鸣,配合上吐字唱词中变化频繁的口腔共鸣,形成以咽腔为轴心的上通头腔(鼻腔)、下通喉腔和胸腔的垂直柱状的共鸣通道,以求达到最佳的整体共鸣效果。相对来说,中国民族唱法中由于咬字和润腔等技法的使用,在共鸣效果上,与欧洲美声唱法的宽、洪、粗、大有所不同。

2.共鸣腔管的使用适度。总的说来,中国民族唱法的共鸣腔管相比欧洲唱法要细一些和短一此,喉、咽腔并不开得太宽,喉结相对稳定,发出的声音比较集中、结实、明亮,便于咬字行腔。

3.打开喉咙,抬起软腭,放松下巴,在咽腔形成一个开阔的“三叉腔”(“三角区”),获得良好的泛音共鸣(即鼻腔、头腔共鸣),使声音更加通畅甜美。

4.两种共鸣焦点的使用。中国民族唱法的歌唱家们在演唱中通常采用两种共鸣焦点。一个共鸣焦点是指鼻腔、头腔共鸣的最高位置――固定共鸣焦点,这是永久性的,是演唱中始终保持的,起保证头、鼻、胸共鸣的作用;另一个共鸣焦点是指在演唱的行腔韵味中临时形成的特殊共鸣焦点――游走共鸣焦点,是形成重国民族唱法中各种特殊风格、韵味的主要技法。

以上信息整理自网络,如需了解最新相关信息请咨询我们的在线客服~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