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5 01:30:50|已浏览:36次
大学是城市的一张名片。一所大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座城市的文化层次。城市因大学而知名。
滕州第一所大学是1922年由山东潍县迁来的华北神学院。虽是神学院,主要职能是培养神职人员,但它所开设的课程,所设置的学制,教育管理模式都是现代正规大学的形式,他在全国甚至世界的影响力,都使滕州(滕县)闻名全国,走向世界。一、创建1919年11月8日,齐鲁大学教授、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赫士在山东潍县创建华北神学院。1922年秋迁到滕县(今滕州)城外北关,在新民学校(1929年改称华北弘道院)的西北边购地建房,与新民中学一起用铁丝网围城一个大院。神学院与新民学校是在同一校园内办学。赫士创建了华北神学院并长期担任院长,也因此他被称为“华北神学院之父”。其实,华北神学院是从齐鲁大学分离出来的。1916年,分散在山东潍县、青州、济南的山东基督教大学的文理科、神学科、医科(相当于学院)汇集搬到山东省会济南,成为由美英基督教十几个不同的差会共同合办的“齐鲁大学”。 1919年赫士带领八位神学科学生一起宣布脱离齐鲁大学,准备另组神学院。他们的举动得到了中华基督教会和美北长老会差会领袖的支持,双方教会代表开会决定,选择潍县作为临时基地,组建一所长老会神学院,任命赫士为院长。 1919年11月8日,这所新的神学院――华北神学院在潍县成立了。
赫士把华北神学院由潍县迁到滕县,至少有三个方便的原因。一是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以后,齐鲁大学的控制权实际上掌握在英国传教士手中,英国籍职员占到学校全体职员的三分之二以上。这样一来,属于长老会系统的美国传教士和中国教会就感到受排斥了,于是他们萌生了脱离齐鲁大学,另组神学院的念头。二是美国在中国的教会派别有南、北长老会之分,以徐州为界,徐州以南为南长老会,以北是被长老会的范围;赫士本身属于北长老会,正如赫士本人所说,因滕县“交通便利并愿与南长老会合组”。也就是说滕县在津浦铁路线上,交通便利,并且离徐州较近,便于与南长老会联系并获得支持。三是滕县基督教会的发展有良好的基础。最早来滕县传教的传教士是1901年来华的牧师罗密阁,是由潍县乐道院来的,罗来滕是由仓沟教徒王宝伦的介绍,先住王宝伦家,后又在西门里路南买了一所宅院,进行传教活动。1913年,罗在北关外,购置大片土地盖了宿舍楼。同年年滕县华北弘道院(新民学校)建立。这样,滕县就具有了良好的基础,赫士来到这里,“地生”但“人熟”,便于开展工作。 二、历史沿革1919年从齐鲁大学分离出来,在山东潍县成立华北神学院。赫士任院长。1922年迁至滕县,华北神学院从此开始20多年的发展,是其历史上的辉煌时期。有数据显示,1934年学院已有教师11人,学生149人(其中女生23人),来自全国16个省区,南至海南岛,北至哈尔滨,西至陕西,并有4人来自朝鲜;成为美国普林斯顿神学院的姊妹学校。
1929年按照山东省教育厅令,曾改为华北神道院。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滕县大部分市民均进入校内寻求庇护,直到1940年,校内仍有2000余人。1941年太平洋战争开始后,日军逮捕华北神学院全体美国传教士,运往潍县乐道院集中营关押。华北神学院一度被迫停课,后在中国籍教师张学恭院长的苦心经营下,得以勉强维持。丁玉璋任副院长。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神学院还能基本维持,只是有一部分师生内迁至重庆。1943年日军占领华北神学院、华北弘道院。改学制为预科两年,本科三年。1944年赫士死于集中营中。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何赓诗(美籍教师)代表设于美国的华北神学院顾问委员会(董事会)回到滕县,拟恢复学院旧章,因局势不稳,无进展。1946年春迁往徐州市王陵路即今徐州市第二职业中学。贾玉铭为名誉院长,丁玉璋为副院长,何赓诗仍掌握实权。1948年夏,华北神学院再度南迁到江苏无锡之梅园。1949年4月无锡解放,无锡市军管会文教部开始扶持华北神学院,派过醒哉同志了解情况,帮助工作。1951年,华北神学院的西教士全部回国。1952年11月,在中国高等教育校系调整,华北神学院和华东地区其他十所神学院联合组成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华北神学院院长丁玉璋牧师为副院长,教务长孙汉书系华北神学院毕业生。华北神学院在中国大陆三十三年的办学历史至此结束。1949年以后,华北神学院不少校友离开了大陆。校友胡洪文博士也迁移到台湾。在胡洪文的带领下,1991年圣诞节恢复了华北神学院,并担任复校后的院长。 三、办学规模华北神学院成立后,成长迅速。学院刚成立时,仅有18个学生。第二年,即192O年,学生人数就增加到了24人。1921年增至36人。搬迁至滕县以后,随着学院经济状况的好转,学院在管理、设置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改观,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在全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成为当时中国教会基要派神学教育的中心。1923至1924年度,华北神学院在校学生迅速增长到84人,其中9人为女生,这些学生来自国内9个省和周边国家韩国。教师人数达到6位,分属美北和美南长老会及中华基督教会。到了下一个学年,注册学生的人数又达到了124人,其中24位女生,来自国内13个省和亚洲的朝鲜,分属于12个不同的差会和宗派。1925至1926年度,学生人数达到139人,其中女生达到34人。1927年,华北神学院在校学生数达到历史顶点,为186人,其中女生51人。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仅从学生人数这个角度看,华北神学院的规模甚至超过了金陵神学院,成为中国最大的神学院。受到时局的影响,华北神学院时断时续,它的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在有些方面甚至出现了萎缩现象。到1928年,学生人数就锐减至男生65人,女生13人。华北神学院在1930年代迅速恢复。1933年,在校学生达到男生102人,女生31人。1934年,学生总数达到149人,来自16个省,22个不同宗派。即使是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仍然有来自12个省、23个不同教会团体的72名男生。华北神学院的鼎盛时期是从创办到1934年这十五年时间。1935年秋,副院长张学恭的报告中说“于此十五年间,已造就出学员三百余名,散布国内及朝鲜各处……今暑又有男女毕业学员三十四名……” 四、课程教学华北神学院是四年制的高等神学院,课程与齐鲁大学神学院相同。招生要通过考试,并须交论文以观程度高低。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有时也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院讲学,如中国的成寄归、美国的巴尔好施博士耶鲁大学韦格尔博士、日本作家贺川丰彦,都曾来院讲学。早在创校之初的20年代,该校的教学中就非常强调系统神学、教会历史和讲道法。此外,还重视引导学生学习圣经语言、英语、音乐甚至包括宗教比较学等课程。后来又增加了圣经神学、基督教社会学、旧约考古学、地理学和生物学等课程。学院在学制上做了特别安排,每个学年只有五个半月的教学任务,通常从第一年的八月到次年的一月,其它时间由学生自主安排。根据解释,这样安排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从事传福音的工作,从而提高他们服侍教会的能力。“1930年秋起改为全年制,分春秋两学期”赫士仿照美国各大学的做法,组织“中国笃信福音学生联合会”,总部设在华北神学院,并创办《生命》杂志。学生苏佐扬等于1937年创办“天人社”, 发行至今的《天人之声》杂志每一期的封二部分均介绍说“天人社自从1937年在山东滕县创办以来”。滕县,在香港、台湾、新加坡、北美等地区有很高的知名度。目前,上海的胡承斌先生,新加坡的张宝华博士,台湾的汪辛平教授,香港的苏美玲教授,加拿大的毛大龙教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MARY ELLEN BROWN教授等作为华北神学院教职工的子女,都还健在,他们回忆起1930年代的滕县,历历在目,感慨嘘唏。 教师: 中国籍教员基本上占到华北神学院教员总数(平均7―8位)的一半左右。贾玉铭:1880年(光绪六年)出生于山东昌乐小岭村,1900年自文会馆文学系毕业,旋即进人教士馆学习,教士馆即文会馆神学系。1904年神学毕业。1915年应聘出任金陵神学院教授,1919年,华北神学院任教。1930年任南京金陵女子神学院院长,1946年4月至1950年底,任华北神学院院长。1954年,贾玉铭当选为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1964年4月12日在上海去世。丁立美:山东胶州大辛疃人,登州文会馆毕业,自1923年起,在华北神学院执教8年。管耕文张学恭:1898年出生于潍县河西村。1912年开始先后就读于广文中学、齐鲁大学,1924年毕业华北神学院,1925年被聘为华北神学院教授,1927年一度担任潍县文美中学校长,1928年秋前往美国普林士顿大学神学院、芝加哥慕迪圣经学院进修。1930年前后回到华北神学院执教。从1934年开始,以副院长身份接替年迈的赫士主持院务,1937年任院长。丁玉璋:字蓝田,山东潍县乐道村人,1895年生。1913 年起先后在广文中学、齐鲁大学读书。1924年毕业于华北神学院,1930年秋任华北神学院教授。1937年春任华北神学院副院长。1951年前后任华北神学院院长。1952年11月任金陵协和神学院副院长,1958年当选为江苏省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第2届主席。管耕汶:山东高密人,1928年秋被华北神学院聘为国学教授。对老庄诸学有研究,出版著作数种,有《老子道德经注释》、《佛学管窥》、《周易浅释》和《儒学阐微》等,亦长于书法并画兰竹。胡敬武李德辰张志道翁楚望邓天锡孙汉书1918年1月出生于山东潍县。1939年入山东滕县华北神学院就读,1942年毕业,获神学学士学位,1948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政治系,获法学学士学位,1952年迁居南京,任教于金陵协和神学院1980年代初,金陵协和神学院复课,被聘为教务长;1986年被评为教授。刘延庭吴效张高国桢 先后在华北神学院工作的外籍教师有10人。大体情况如下:赫士(WMHayes,美籍):华北神学院院长。是美国法学、神学博士,精通天文、数学,亦涉猎物理与中国儒释诸学说,通晓古汉语。1901年任山东巡抚袁世凯办的山东高等学堂总教习(相当于教务长)。他先后翻译和编著了《对数表》《声学揭要》《热学揭要》《光学揭要》《天文初阶》等著作。1922年至1942年一直生活在滕县。道美贝(女神学监督)道雅伯(ABDodd,美籍)1902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神学院。1920年起在华北神学院任希伯来文教授。毛克礼(英籍)卜德生(美籍)地质学博士,考古学、地理学教授。1917年开始在滕县华北弘道院和华北神学院兼任教职20年。何赓诗(美籍)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1927年被差派到华北神学院教授旧约,1917年开始在滕县新民学校授课,在华北弘道院和华北神学院兼任教职近20年,1925―1926年一度代理华北弘道院院长职务。 1932―1942年任华北弘道院院长。吉长庆(美籍)司迪恩(美籍)佐治(日籍)大森(日籍) 五、管理制度华北神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华北神学院在美国有一个“顾问委员会”(董事会),爱尔恩即是五名委员之一。1945年秋,何赓诗曾代表“顾问委员会”来恢复、管理华北神学院。1930年出版的《华北神学院年刊》也有“一九二九年九月董事会记录摘要”一章。1935年5月1日的“董事会记录摘要”列出了马景唐、任恩庚、杜立、刘思义等董事;董事会的工作与校务活动,由张学恭译成英文报告总会。学院另有“教员会”,负责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在对学生的管理上,主张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农村的艰苦生活,因而十分强调学员艰苦朴素。学生宿舍都是一人一间的十分简易的平房,当时学生中流行关于住房的歌谣,“一张床没有退,两张床一条腿,躺在床上看天文。” 六、影响华北神学院在滕县的办学历史共三十三年,其影响深远。1935年的《韦格尔报告》一文中可见一斑。报告对全国62所神学院校按入学程度做了一个分类,以A、B、C、D、E分为五级,据文中显示,1934年,入学程度为高中或以上的A类神学院校为14所。但其中能够开设希伯来语课程的神学院校只有三所,即华北神学院、燕京大学宗教学院、英华神学院。 学生“未离院之前,工作地点完全妥定,颇有供不应求之慨”。(《华北神学院年刊》1930年)在香港、朝鲜、南洋、北京等20多个地区建立了校友会。 据金陵协和神学院教务长孙汉书回忆,抗日战争期间,赫士和华北神学院师生基本上是反对法西斯战争,同情抗日的。滕县沦陷后,华北神学院曾掩护过一位撤退的川军战士,以后又设法把他护送到后方。 参考材料《华北神学院》龙厚昙《华北神学院年刊》(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华北神学院一九五零级毕业纪念刊》(朱荣耀先生提供)